陳子君
1978年出生于廣東澄海
1998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附中,2002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
2006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獲碩士學位,任教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
2018年任廣州美術學院第三工作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國油畫學會理事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北京中國當代寫意油畫研究院研究員
陳子君在畫室的窗前
陳子君的畫室位于廣州近郊一個村莊里。側倚菜園,面朝農田。推開玻璃窗,能看見不遠處正在綻放的異木棉。畫室約有200平方,除了創作區和放畫區,陳子君還在窗邊設置了一個休閑區。畫畫累了或需要停下來思考時,她會放下畫筆坐在沙發上看書、喝茶,或者給窗邊的綠植澆澆水,有時干脆什么都不做,只是聽著音樂,發發呆,任腦袋放空。
陳子君在創作
陳子君用“自身的獨立天地”來形容畫室對她的重要性。每個藝術家幾乎都有“生活模式”和“創作模式”兩套生活系統。畫室是她與現實之間的一道“防火墻”。不管現實如何紛擾,一走進畫室,她就能找回內心的平靜。
“在這里做著自己熟悉的事,穩定、反復但不重復的創作讓我感到心安?!?
《空山NO.3》 布上油彩、丙烯90cmX90cm 2018年
陳子君很認同伍爾芙所說的“女人必須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
“人最好和生活有一個距離,否則會被各種現實問題累垮,被各種生活瑣事淹沒。生存、物質、情感的各種問題,精神層面的各種需求,都會耗掉人的許多時間和精力。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私人空間,讓自己在里面歇一歇,在里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盡量讓自己開心,走出來才能有勇氣面對現實的生活?!?
能實現少女時代的畫家夢,并借助藝術來構筑一個“悅己“的精神世界,陳子君無疑是幸運的。
《空山NO.4》 布上油彩、丙烯100cmX100cm 2018年
我在創作上變化的速度很慢,以五年十年為一個周期,是那種自然運行和持續,直到走不下去了才為一個轉折點。我的創作行進路線基本呈螺旋式的,有時上升,有時不是。一般是順勢拐彎,走到走不下去了再想辦法突圍。我屬于那種完全跟隨自己的節奏,不會去追潮流,不好定義的創作者。但是這些對于我來說都不要緊,我想慢慢走,走到瓶頸了就想辦法去把自己打開一點,再打開一點,就這樣來不斷拓展創作的外延。不太刻意要變,不會為變而變,但又一定會變,時刻在變。保持活力和生息吧,從某種意義來說,藝術創作也是在自我對話和修煉,逐步走向自己的飽滿和圓滿。
建構自己的繪畫語言,開啟更自由的藝術表達
《空山NO.5 》 布上油彩、丙烯90cmX90cm 2018年
陳子君:藝術創作實際上是藝術家生命狀態全景的體現,它跟世俗生活的轉折和波動不完全重疊。每個人在現實世界里經歷著自己的人生,藝術家重要的創作節點,主要還是來自藝術家的精神世界構建過程中的轉折和裂變。如獨立意識的形成,知識框架的重構、自我認知的演化和推進等等,必然會呈現出一個不一樣的生命狀態,那么也就注定會在創作上有所不同。
陳子君認為:畫畫的人,個性和骨氣非常重要。作品中真正能感動人的地方是來自畫家對生活真實的感受。在創作中,陳子君始終遵從內心的感受。從青春時期的張揚肆意,到不惑之年的超然物外,每一個階段的作品都隱藏著她成長的印跡。
《你NO.1》 布上油彩、丙烯、60cmx55cm 2017年
20-30歲
嶄露鋒芒的“青春敘事”
2002年,大學畢業后的陳子君進入旺盛的創作期。她將自己真實的經歷和對事物的觀察,通過作品中那些具有時代氣息的女性來傳遞她內心即興的狀態和情緒。
《惡女十忙》布上油畫、丙烯105x35cnx10 2003年
榮獲“廣東第二屆當代油畫藝術展”金獎的《惡女十忙》是她青春時期的代表作。她借助十位神態各異的”惡女“向世界宣示:我是一個現代女青年,我要漂亮、要打扮、要喝酒、要性感......
《惡女十忙》為陳子君贏得大獎,也帶來爭議,一些藝術界的前輩也表達了他們的看法。比如時任魯迅美術學院院長的韋爾申就直言《惡女十忙》很像國畫,沒有突出油畫的語言。而著名油畫家靳尚誼先生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覺得這種創作手法非常獨特和新穎。
陳子君坦然接受各種不同的聲音。藝術本來就沒有統一標準。在她看來,不管獲獎還是爭議,對她都是一種鼓舞,這意味著她在大學期間一直摸索的繪畫語言終于因為《惡女十忙》而有了一個清晰的方向。
“我對畫面人物的造型、構圖和空間的處理上,并不是遵循著現實真實的原則,而是記憶中或是想象中生活片段的組合。即先抽象后現實,先用色彩隨意涂抹,再從中尋找靈感進行微加工,這意味著畫作更多的是當下內心世界的抒發?!?
《詼諧生活》2004年
之后,她在畫面材質的制作運用上,更注重畫面的豐富性。創作了《歡樂同行》、《輕舞飛揚》、《疾風》等一批注重質感的作品。其中,同時期的《樂園》、《黃手帕》和《詼諧生活》分別獲得了“人與自然——第二屆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展”中國油畫學會學術獎、 “廣東第三屆油畫大展”大獎和“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銀獎。
30-40歲
不斷堅持對繪畫語言的探索
2012年,陳子君成為了一名媽媽。她通過《mama》、《辣媽全日制》等作品來表達一個女孩成為母親后的體驗。
《Mama No.1》 布上油彩、丙烯100X100cm 2013年
《辣媽全日制》 布上油彩、丙烯222x133cm 2014年
當母親后的全新體驗,為她的藝術創作帶來更多思考和嘗試——首次走出架下繪畫,通過紙本繪畫配合裝置藝術,完成了《看見夢》、《留守兒童》、《關于告別的練習》、《精靈》等系列作品來表達“我是誰”以及“如何對待愛和死亡”的思考,不斷堅持對繪畫語言的探索。
《精靈NO.4》 木頭、丙烯、蠟2015年
其中《留守兒童》系列是陳子君根據曾經轟動一時的畢節留守兒童的新聞事件進行創作的。她摒棄理想化的想象,直面事件的真實性和直接性。
《留守兒童》系列 紙本綜合材料2015年
陳子君認為藝術創作需要的是敏感,需要提出問題,然后還能有解決問題的動向。將令人痛心的新聞事件轉換為作品,不僅僅是為了表達,而是希望引起更多人關注和反思——中國有眾多的留守兒童,他們將何去何從?在那些不可預知的后果來臨之前,我們可以做一些什么呢?
《呼吸NO.7》 紙上綜合材料80X80cm 2013年
40歲
萬物變得比“我”重要
2018年,邁入40歲的陳子君收斂了年輕時的張揚,變得溫潤柔和,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她將全新的感受和熱情傾注到《萬物生長》系列的創作里。
《萬物生長》系列作品表達的是物與人、人與靈之間的自然關系。萬物強悍,面對暗藏于宇宙間的力量和能量,感受到個體的渺小。
《萬物生長》NO.4布上油彩 丙烯133X222cm 2018年
《萬物生長》NO.5布上油彩 丙烯222X133cm 2018年
《空山》系列是由《萬物生長》系列延伸出來的,大片大片流淌的色彩層層疊疊互相累積滲透,在靜謐安寧的畫面上,斂聚著一種感動人心的力量。
《空山NO.4》布上丙烯、油彩100X100cm 2018年
《空山NO.18》 布上油彩、丙烯100cmX100cm 2020年
陳子君說,《空山》完全排掉了作為主體感知的“我”,只有作為生靈代表的動物與各種自然景觀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關系。
“這一系列的作品中,已經褪去了我怎么看、怎么想的主觀性,而是讓每一個階段留下來的生命痕跡都有它自己的色彩、它自己的生長狀態,就像是在旁觀一段生命歷程的感覺,我把自己放得越來越低,萬物變得比'我'更重要?!?
《空山NO.16》 布上油彩、丙烯100cmX100cm 2020年
《空山NO.14》 布上油彩、丙烯140cmX110cm 2019年